耗费万亿,死伤百万,什么样的一场战争打掉两个强国?
发布日期:2025-02-05 13:33    点击次数:136

在历史的长河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痕,铭刻在中东大地之上,其惨烈与悲壮,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这场战争不仅是伊朗与伊拉克两个国家的生死较量,更是地缘政治、宗教矛盾、国际势力角逐的大舞台,其影响深远而复杂,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战争的初期,伊拉克军队凭借着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似汹涌潮水般迅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胜利。

1980 年 9 月 22 日凌晨,伊拉克空军如暗夜幽灵,悄然出动,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 15 座至关重要的城市和空军基地发动了如狂风骤雨般的猛烈空袭。刹那间,伊朗的天空被战火点燃,城市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与恐慌之中。

次日,伊拉克的 10 万雄师及 1200 辆钢铁巨兽般的坦克兵分三路,气势磅礴地向伊朗境内强势推进。北路大军如利剑直插伊朗西北部的库尔德地区,中路则如雷霆万钧之势冲向伊朗中部的战略要城,南路则沿着阿拉伯河沿岸,对伊朗南部的城市展开了凌厉攻击。

伊拉克军队的进攻犹如排山倒海,仅在短短数日之内,便成功地将伊朗的边防军击垮,顺利突破了伊朗的边境防线,长驱直入伊朗腹地。

初战告捷的萨达姆,彼时心中满是喜悦与自信,他暗自思忖,伊朗军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自己定能迅速实现速战速决的宏伟战略目标。于是,他果断调整作战部署,命令北路和中路的军队停止进攻,转而将全部兵力集中于南路,对伊朗南部的重要城市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展开了如铁桶般的围攻。

其目的昭然若揭,便是要彻底掌控阿拉伯河,从而一举打破伊朗对伊拉克出海口的封锁。或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萨达姆在此时还向伊朗人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暗示:战争归战争,但切不可做得太过火,尽量避免轰炸对方的油田和港口。

在他看来,油田和港口乃是两国的经济命脉所在,一旦这些设施遭受破坏,那么双方都将承受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谁而言都绝非好事。然而,霍梅尼却对萨达姆的这一暗示嗤之以鼻。他深知,在残酷的战争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武德”,唯有胜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于是,伊朗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果断恢复了部分飞行员的职务,使得伊朗空军如浴火凤凰般重新恢复了强大的战斗力。随后,伊朗空军毫不留情地对伊拉克的几座大型油田展开了报复性轰炸。刹那间,伊拉克的油田陷入一片熊熊火海,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仿若人间炼狱。

萨达姆见自己的 “印钞机” 被炸得面目全非,顿时怒发冲冠,他愤怒地命令伊拉克空军对伊朗的油田进行以牙还牙的轰炸。

就这样,两国的军队陷入了一场毫无底线、惨绝人寰的互相轰炸之中,大量的民用设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无数无辜的平民百姓在轰炸中丧生或受伤,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在此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触目惊心。

在进攻过程中,伊拉克军队也遭遇了与德军相似的困境:由于天气的恶劣影响,进攻速度被大大延缓。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期间,遭遇了暴雪的无情袭击,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坦克和车辆寸步难行,后勤补给也陷入了绝境,从而导致进攻速度急剧放缓,最终被苏联军队抓住战机进行绝地反击。

而伊拉克军在推进过程中,也因暴雨的肆虐,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坦克和装甲车深陷其中,动弹不得,进攻被迫停滞不前。这一系列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历史的无情重演,让人不禁深深感叹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以及命运的无常与捉弄。

当伊朗人逐渐从战争的初期打击中缓过神来,开始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后,战争的局势悄然发生了微妙而关键的变化。

霍梅尼充分发挥宗教的强大影响力,发表了激情澎湃、振奋人心的演讲,号召全体伊朗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武装到牙齿,共同抵御伊拉克的侵略。

在宗教热情的强烈感召下,伊朗人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短短时间内,伊朗就迅速武装了 50 万热血勇士,并将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相比之下,伊朗的武器装备虽然在先进性上略逊伊拉克一筹,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人多势众。

在霍梅尼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伊朗年轻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宗教的坚定信仰,毅然决然地从学校和农村奔赴战场。他们的战术虽然简单而原始,却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当他们成功地吸引了伊拉克军队的火力后,伊朗的正规部队便会瞅准时机,发起第二波更为猛烈的攻势,集中力量打开伊拉克阵地的缺口。

最后,伊朗的装甲部队则会如虎添翼般迅速跟进,利用其强大的机动性和凶猛的火力优势,在伊拉克阵地上往来穿插,将伊拉克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尽管这种人海战术在现代战争的视角下显得有些骇人听闻,违背了现代战争的常规作战理念,但在战争的前两年,它却发挥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伊拉克军队自成立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血腥惨烈的战斗,他们习惯了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进行军事训练和作战。因此,当他们看到伊朗人赤手空拳就敢毫不畏惧地朝枪口上撞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伊拉克官兵们无一不是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被伊朗人的疯狂和勇敢所吓倒,甚至丧失了开枪的勇气,出现了主动溃逃的现象。

1981 年 5 月,靠着这种独特的人海战术,伊朗逐渐由守转攻,成功地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

萨达姆见自己速战速决的幻想已经彻底破灭,他性格中凶狠好斗的一面顿时暴露无遗。

为了迫使伊朗与自己谈判,萨达姆采取了一种极端而危险的手段:宣布所有进出伊朗港口的船只,不论国籍,都将成为伊拉克军队的攻击目标。

他的这一举措,意在将西方势力卷入战争之中。

在 1981 年 9 月至 1982 年 4 月期间,伊朗集结起几十万大军,如汹涌澎湃的钢铁洪流,连续发起三次强有力的反击,成功驱逐了围困阿巴丹与霍拉姆沙赫尔的伊拉克军队。在这三场惊心动魄的反击战中,伊拉克军队被伊朗人那种近乎疯狂的搏命作战方式打得狼狈不堪,累计折损数万兵力、360 辆坦克、20 余架飞机以及上百辆装甲车。

至 1982 年 6 月,萨达姆意识到这场战争若持续下去,对两国而言皆是无益之举,遂带着几分谦卑向霍梅尼提出停战请求,询问是否可以就此罢手。

然而,霍梅尼态度强硬,回应道:你想开战便开战,如今想停战就停战,哪有这般容易之事?除非你萨达姆下台,否则伊朗决然不会接受停战协议。

霍梅尼这般强硬的表态令萨达姆颜面扫地。作为 20 世纪臭名昭著的 “暴君”,萨达姆亦非善茬,你霍梅尼不肯接受停战是吧?那好,那我便与你死磕到底,绝不退缩。

1982 年 7 月 13 日,伊朗调集 12 万大军发动了首次巴士拉战役,战火自此蔓延至伊拉克境内。巴士拉作为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旦被伊朗占领,伊朗便可彻底切断伊拉克的出海口。

为了力保巴士拉不失,萨达姆向全体伊拉克民众发出保卫国土的激昂号召,并紧急调遣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前去拦截伊朗军队。面对伊朗的人海战术,萨达姆甚至不惜在战场上动用芥子毒气和神经毒气等惨无人道的化学武器。经过长达一年半的惨烈激战,伊拉克军队终于在 1984 年成功将战线推回至原来的边界线。

随着两伊战争的逐步深入,双方的装备消耗量均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由于伊朗与伊拉克皆未构建起完整的军工体系,那些被击伤或者出现故障的坦克、飞机等装备无法得到有效修复,只能无奈沦为一次性用品。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装备的低使用率,致使伊朗和伊拉克皆陷入军火匮乏的困境,为此两国纷纷不惜耗费巨资在国际上购置武器。

环顾当时的世界局势,美国与苏联堪称军火领域的两大巨头,这些资金看似注定要落入美苏囊中。然而,美国的武器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较为娇贵,并不适宜两伊这种大规模的消耗战。美国武器不合适,苏联又附加诸多条件,如此一来,便为中国武器装备的出口创造了绝佳契机。

相较于美国,中国制造的武器更契合中东战场的实际需求。

与苏联相比,中国只是单纯售卖装备以获取利润,从不干涉购买方的用途,这般靠谱的供应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谓独一无二。于是,两国毫不犹豫地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1981 年,伊拉克率先慷慨解囊,以 15 亿美元的巨资从中国订购了 2900 多辆 69 式坦克以及 300 辆战地牵引车。随后,伊朗军队在战斗中缴获了伊拉克军队遗弃的 69 式坦克,经试用后发现其性能颇为出色,于是伊朗也慕名前来,订购了 2000 多辆坦克、大量 130 毫米加农炮、107 毫米火箭炮、56 式半自动步枪以及 63 式装甲车等。紧接着,伊拉克再次上门,追加订购了 80 架歼 7、40 架歼 6 以及海鹰 2 反舰导弹。伊朗得知消息后,也不甘示弱,一口气订购了 30 架歼 7 和 24 架歼 6。

在两伊战争持续的 8 年时间里,中国累计军火出口额高达 130 亿美元,这笔丰厚的外汇收入为日后中国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然而,尽管两伊皆装备了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在战术层面却都表现得极为业余,被世界军界视作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典型案例。

战争期间,两伊双方的指挥官皆缺乏现代化战争的理念。伊朗指挥官最为擅长的乃是一战时期的人海战术与堑壕战,这致使战争前期伊朗军队的伤亡数量远远多于伊拉克军队。直至战争后期,伊朗军队汲取教训,开始探索更为优化的轻步兵战术,并走上了渗透穿插的作战道路,局势才稍有好转。

伊拉克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萨达姆对战争的认知同样停留在一战水平。

例如在围攻阿巴丹时,萨达姆派遣装甲部队实施大规模突袭,却未配备空军与步兵予以掩护,这使得参与突击的伊拉克坦克沦为对面反坦克武器的绝佳靶标。无奈之下,伊拉克装甲兵只能将先进的坦克当作大炮使用,而正是这种低效率的作战方式,给予了伊朗人充足的反击契机。

后来在围攻霍拉姆沙赫尔时,伊拉克军队又因缺乏巷战经验,在攻城过程中一度被伊朗的民兵打得四处逃窜、狼狈不堪。除此之外,双方空军的素质亦是差强人意,众多飞行员竟不会使用空对空导弹,两国飞机在空中遭遇后,完全采用一战时期的打法,即驾驶着最新型的飞机在空中相互追逐绕圈,结果却是你追不上我,我也打不着你。

1986 年,两伊战争进入第三阶段。战争期间,萨达姆为了迫使伊朗人屈服,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愈发频繁,几乎达到了逢战必用的程度。提及化学武器,许多人都知晓,后来美国小布什政府便是以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安理会出兵,最终颠覆了萨达姆政权。既然美国人如此忌惮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何当萨达姆使用这些武器对付伊朗人时却选择沉默不语呢?原因在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则是由美国提供的。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以农业化肥工厂的名义暗中支援伊拉克一大批化学武器原材料,并默许伊拉克在前线使用神经毒气和芥子气。在美国人眼中,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伊朗不听从其指挥,那就扶持萨达姆,好好给霍梅尼一个教训。但霍梅尼颇具骨气,在经历了残酷的毒气战之后,依然没有与萨达姆和谈的意向,大有即便伊朗人全部战死也绝不认输的气魄。

到了 1988 年,萨达姆终于不堪重负,因为这场战争,萨达姆原本的计划只是持续数月,然而此时却已进入第八个年头。

持续 8 年的战争不仅将伊拉克经济拖入深渊,还致使伊拉克损失了 2% 的人口。为了促成停战,萨达姆向霍梅尼发出严厉威胁,声称若再不进行和谈,他便准备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投放到德黑兰。以萨达姆的行事风格,若真被逼至绝境,他极有可能做出这种疯狂之举。

1988 年 7 月,为了向伊朗人表明自己的决心,萨达姆在十几个伊朗小城和村庄使用了毒气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对于萨达姆的这一暴行,国际社会一片谴责之声,然而美国政府却选择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美国海军还在 7 月 3 日击落一架由伊朗飞往阿联酋的客机,致使机上 290 人全部遇难。事后,强硬的里根政府拒绝对此事件道歉。当然,这一切都无法动摇霍梅尼继续战斗的坚定决心,反正无论战争局势如何,也无需他亲自奔赴战场。

不过,霍梅尼不愿谈判,伊朗政府内部的一些人士却已按捺不住。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若这场战争继续延续下去,伊朗必将面临亡国灭种的绝境。于是,这些人费尽周折,终于成功说服霍梅尼接受停火谈判。

1988 年 7 月 20 日,霍梅尼在广播中极不情愿地宣布伊朗接受停火。一个月后,伊拉克也正式停火,两伊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在这场耗时 8 年的漫长战争中,两伊的实际边境线未曾发生丝毫变化。

战前是何种模样,战后依旧如初,仿佛这场战争只是一场徒劳,双方皆未取得实质性成果。然而,这场战争的消耗却极为惊人。

开战之前,伊拉克拥有 37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到战争结束时,其外债已高达 700 多亿美元,其中 400 多亿是拖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务,300 多亿是向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期间,伊拉克伤亡 43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3500 亿美元。伊朗的损失同样惨重,欠下 450 亿美元的外债,伤亡 105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3000 亿美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交战双方皆无胜绩的战争,两个国家的国力均被严重削弱,从战前的富裕国家沦为负债累累的国度。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回到了战前的原点。